减持!巴菲特开始“未雨绸缪”?普通人如何“抄作业”
2024年11月20日 09:00
来源: 天天基金
东方财富APP

方便,快捷

手机查看财经快讯

专业,丰富

一手掌握市场脉搏

手机上阅读文章

提示:

微信扫一扫

分享到您的

朋友圈

  上周末,巴菲特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·哈撒韦发布三季度财报。

  巴菲特的最新动作引发关注:减持股票,大幅加仓短期国债,现金仓位创下历史新高。

  不仅如此,伯克希尔还在本季度罕见地没有回购自家股票,这是自2018年以来的首次。

  这些迹象无不表明,巴菲特认为当前应以防守为主,而非进攻。

  作为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投资的“股神”,巴菲特多次成功在市场高点“逃顶”。现在就连他都在降仓避险,我们是否也该跟着“抄作业”呢?

  1968年关闭自己的第一个投资公司

  巴菲特25岁时,从纽约回到家乡奥马哈,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。他从6位投资者那里募集了10.5万美元,在租来的小公寓里开始管理这笔资金。

  接下来的12年里,他凭借从格雷厄姆那里学来的深度价值投资方法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:扣除管理费后,年化回报达到了31.6%。

  到1968年底,巴菲特管理的资产规模增长到1.05亿美元。然而,他却毅然决定关闭公司,并在给投资者的信中给出了四个理由:

  他擅长的那种投资方法能在市场上挖掘到的机会不多了。

  市场太疯狂,跟基本面都脱钩了。

  他的基金规模太大,不适合投小市值的股票了。

  他需要歇一歇。

  从结果看,这次退出时机堪称完美。

  1968年底到1970年5月,标普500指数暴跌36%。尽管之后短暂反弹,但从1973年起,标普500指数再次在21个月内大跌48%。

  不过,巴菲没有休息太久。

  在1970 年底,他正式开启了他的伯克希尔之旅,拥有了他想要的“永久资本”。随后,他在1973-1974年的熊市中趁机抄底,买入了华盛顿邮报、GEICO保险和大都会通讯等优质资产。

  1999年互联网泡沫预警

  时间来到1999年5月,美国正处于互联网投资热潮的顶峰,巴菲特却在年度股东信中发出了“异常尖锐”的警告。在信里,他批评市场中许多CEO通过操纵利润来推高股价。

  两个月后,他在亿万富翁、政商名流云集的太阳谷会议上公开表示,最近几年的市场的表现已经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,这意味着之后17年的市况不会比1964至1981年好多少,除非市场下跌。“要是让我预测这段时间投资者最有可能拿到的回报,我想是6%。”

  这番警告当时引发了美国投资界和媒体的嘲笑——毕竟,根据当时的调查数据,投资者们预期的股市收益率为13%- 22%。

  在1995 年到 2000 年,纳斯达克综合股价指数涨了 400%。单在1999 年,有 12 只大盘股股价涨了超过 1000%,纳斯达克综合股价指数涨了 85.6%,标普 500 指数也涨了 19.5%。

  然而,巴菲特很快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。市场在2000 年 3 月见顶。泡沫破裂后,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3月起暴跌78%,成为美股史上最严重的崩盘之一。

  2008年金融危机抄底

  时间再快进八年,全球迎来了更大的金融危机。

  如果说面对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,巴菲特做到了「别人贪婪我恐惧」,那么 2008 年的金融危机,则是「别人恐惧我贪婪」的最佳演绎。

  尽管2008年之前,巴菲特除了表达对房地产市场的担忧外,并未公开发出危机警告,但他的持仓动作释放出了强烈的防守信号。

  早在2005年,他便将伯克希尔的现金水平提至历史高位。虽然期间有所下降,但到2008年仍保持充足。

  这笔现金让巴菲特在2008年得以抄底,以极低估值买入了大量优质资产。

  随后,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美股开启了一轮长达10年的牛市。在 2009 年 3 月触底 666 点后,标准普尔 500 指数上涨了接近9倍。

  为什么没有第二个巴菲特?

  巴菲特可以说是投资界被研究得最为透彻的“明星投资人”。

  他本人也不是神秘主义者,几十年来,巴菲特和他已故的商业伙伴查理·芒格(Charlie Munger)一直慷慨地和社会各界分享他们的投资方法、知识和心得。

  大家都在学习巴菲特投资,但为什么没有出现第二个巴菲特呢?

  首先是投资方法。

  巴菲特属于典型的“高度主动”投资者。他不关注市场里其他人喜欢什么、指数里有什么股票,而是只买他认为“真正好”的股票,并集中持有。这自然使得他的组合和业绩表现经常与指数——市场平均,有巨大的差异。

  这种策略对基金经理的能力和心态有着极高的要求。

  如果做得好,这可以带来非凡的投资业绩。但如果选股能力有限,无疑就会让组合暴露在极大的风险中。

  此外,这种投资方式也意味着,仅仅凭借聪明才智找到好的投资机会是不够的,也要求投资者具备极强的耐受力,尤其是在市场波动时。

  哥谭资本(Gotham Capital)公司创始人乔尔·格林布拉特(Joel Greenblatt)在一次哥伦比亚大学的价值投资客座演讲里曾说过:

  如果我们去研究《巴菲特之道》这本书里提到的高度主动的基金经理,会发现,虽然长期看着业绩不错,但他们选股的成功率实际上只有50%左右。如果去看年度、季度或者月度业绩,大概只有50%的概率他们的表现比其他人要好,在剩下50%的时间他们都跑不赢。

  所以,在格林布拉特看来,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方法的确有效,但它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效。

  这和彼得·林奇的经典名言——「在投资中,你的胃比你的大脑更重要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  虽然你的大脑告诉你这些股票在未来10年、20年、30年是有吸引力的,但问题是你的胃真的能忍受短期没有收益吗?

  作为一名基金经理,采用这种策略这将更加困难。他们不仅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,还需面对客户情绪和公司内部考核的压力。

  此外,真正让巴菲特与众不同的不是他做了什么,而是他没有去花时间去做的那些事。

  《巴菲特之道》的作者罗伯特·哈格斯特朗(Robert G.Hagstrom)曾说过:

  巴菲特在投资时从不考虑个股、行业之间的相关性和多样化。他不会考虑股票市场理论,也不考虑宏观经济概念。他只考虑生意本身。

  不幸的是,投资经理们需要(不得不)考虑生意以外的事情。

  如果把他们和巴菲特进行比较,你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把90%的时间花在对市场、经济、地缘政治和总统选举的高谈阔论上。

  为什么?因为这些是他们的客户想要知道,同时也希望他们懂得的东西。

  客户打来的十个电话中,有九个会问这些问题。如果一位投资经理不能就这些问题发表见解,那他的职业生涯大概率也不会长久。

  巴菲特之所以能不被这些干扰,是因为他用伯克希尔为自己构建了独特的投资环境。

  由此,巴菲特的作业不是每个人想“抄”就能“抄”的。

  正如巴菲特曾说过:“你能做什么,取决于你的能力圈。”

 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与其试图模仿巴菲特的操作,不如根据自身的性格、投资期限和风险偏好来制定适合的投资策略。

  毕竟,巴菲特的成功不仅是方法,更是他投资心法和信念所成就的传奇。

  (文章来源:晨星

文章来源:天天基金 责任编辑:138
郑重声明: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举报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,

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

使用“扫一扫”

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

扫描二维码关注

东方财富官网微信


扫一扫下载APP

扫一扫下载APP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: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021-61278686 举报邮箱:jubao@eastmoney.com
沪ICP证:沪B2-20070217 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05006054号-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: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:4000300059/952500